首页 > 专题专栏 > 破难行动

  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实践与思考

    来源:青岛妇女网发布时间:2019-07-18
  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实践与思考

    莱西市妇联 任浩丽

  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,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提升乡村文明程度。建设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,妇女们分担着家庭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,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如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就业创业、实现增收致富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口。为进一步创新妇女创业就业载体,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更加有力、精准的服务,市妇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妇女就业创业,通过发放调查问卷、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、进村入户走访等形式,对全市12个镇(街)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,现形成报告如下:

    一、基本情况

    妇女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,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,更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。尽管整体素质有所提升,但仍存在着自身文化素质、创业就业理念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问题。如何充分发挥妇女更大作用,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、推动者和受益者,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。目前,莱西市人口75万,非城市人口(乡镇农村)52.53万人,农村女性约26万人,农村妇女劳动力19万人,占非城市人口总劳动力49.67%。通过调查了解,目前全市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是:外出打工、留守务农和自主创业,其主要特点是:

    1、90%以上的年轻女性以外出打工为主。年龄大都在16-40岁之间,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,70%以上的妇女从事纺织、制衣、玩具、电子等产业,10%的妇女从事超市营业、宾馆服务、餐饮服务及家政服务。

    2、年龄稍大的妇女留守务农。主要从事种植业、养殖业或农产品加工业,承担着家庭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任,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。留守妇女年龄结构偏大,文化程度相对较低,常年从事体力劳动,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再学习、再积累,大多在自家承包土地上开展种植养殖,农闲时节就近打工或居家做手工散活。

    3、文化素质比较高、创新意识比较强的一小部分妇女自主创业。多选择以餐饮业、加工制造业、养殖种植业等为主,大部分村平均约有2到4名创业妇女,大多是大学生、进城务工回乡妇女,走南闯北了解市场、掌握信息,历经千辛万苦成长为农村种植养殖、加工大户以及基地和合作社负责人,主要特点是创业就业辐射带动能力强,其基地或合作社是安置农村妇女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。

    二、主要做法

    1、大力推进巾帼创业创新行动。积极探索“以点带面、以少带多”的辐射带动发展模式,为妇女群众提供各种就业创业服务。基地辐射。打造巾帼科技示范基地,积极为当地妇女牵线搭桥,为创业妇女提供场地、辅导、对接等服务,带动妇女增收致富。例如店埠镇妇联借助蔬菜生产基地、马连庄镇妇联借助小甜瓜生产基地、沽河街道妇工委借助乡村旅游采摘基地等,发动周边万名妇女参与基地生产。2017年评选命名莱西市级示范基地30处,青岛市级示范基地6处。其中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、全国三八绿色工程基地沽河街道润耕佰川万亩生态园带动农户600户,增加妇女就业岗位420个。产业化辐射。依靠优势产业,引导从业妇女建立了以女企业家、女经理、女带头人为主体的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。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于乐美创办的崔格庄果蔬企业合作社,带动村妇女发展大棚甜瓜2000亩,年增收2000多万元。充分发挥崔玉波“乐好英超”电商品牌的示范及孵化作用,支持妇女通过“互联网+”、电子商务等形式创办创业实体,在女企业家协会会员中推开电商创业模式,带动指导多家企业的电商团队初具规模。典型辐射。成立了由女企业家、创业典型组建的创业导师队伍,对有创业意向、求职意向的的妇女予以引导和帮扶;推出“城乡发展手拉手 妇联引航促就业”活动。通过物资牵手、项目牵手、共建牵手等方式结成城乡帮扶对子180余对;组织全市女企业家、妇女先进典型等开展“牵手创业 姐妹同行”活动,采取教技术、传信息、推荐岗位、帮扶资金等措施,利用自身资源帮助200余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。

    2、持续深化巾帼脱贫行动。围绕我市扶贫工作要求,充分发挥妇女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,物质和精神帮扶并进,打造两个服务平台,持续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,不断增强贫困妇女群众获得感。打造居家增收平台。推荐引进来料加工、织补刺绣、电商微商等适合妇女居家的就业项目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无围墙工厂”,为就业困难的大龄妇女和部分走不出家门的妇女搭建增收平台,近年来有1500多名妇女从事毛衣缝制、刺绣等行业,实现了家中就业,月均收入2500余元。打造创业就业援助平台。与市人社局联合开展 “春风送岗位”活动。每年“三八”节期间举办妇女就业专场招聘会, 近年来共提供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16000个,达成就业意向2200人;举办创业指导公益讲座,为失业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;大力开展“姐妹手拉手 关爱女性精准扶贫”、“巾帼送暖”活动, 推动基层妇联执委、农村致富女带头人和女企业家等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,齐心协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。发挥“家政服务协会”作用,面向年龄偏大、无业、无技术的城镇及农村贫困妇女,开展家政服务员、月嫂、养老护理员等公益培训,并通过协会和服务社为90%的学员联系到就业机会。拓宽渠道引导妇女转移就业。

    3、大力实施“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”。去年以来,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多层次、多门类的创业技能、电子商务、巾帼家政、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推介活动。以“菜单式”科技培训模式为主,根据镇(街)特色和妇女不同需求,市、镇、村三级共举办奶牛、肉食鸡养殖新技术、大棚蔬菜种植等培训班60期;农业专家和科技示范户组建的巾帼科技志愿者队伍,经常走到田间地头对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新农户手把手进行技术传授;发放致富联系卡,公开专家电话,对每位紧急求助的妇女及时电话指导,为农村种植、养殖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。抓住“互联网+”发展新机遇,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,引导广大妇女学习掌握计算机技能和电子商务知识。举办幸福女性大讲堂,邀请法院、妇幼保健院、党校等专业人员开展婚姻法规、家庭教育、女性健康、文明礼仪等知识讲座,参与人员达4000余人;举办“新农村新生活”培训,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发挥女性在清洁美化家园、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主体作用。

    三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

    1、综合素质偏低束缚了农村妇女创业就业。我市农村创业就业妇女以30-60岁居多,初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妇女居多,思想相对保守、就业技能单一,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,男尊女卑、家长观念、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仍然存在,接受新知识、新事物、新技能的能力不足,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,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。
    2、创业项目、资金短缺限制了农村妇女创业就业。我市农村妇女就业形式以农业种植为主,外出务工和乡镇企业就业人数随着城镇化发展比例不断上升,但未就业及家属人数仍然占据一定比例。一是缺资金。虽然近年来妇联、农信社、小额担保贷款中心等在发放小额贷款中给出了不少优惠,但仍满足不了妇女创业的需求,创业资金缺乏仍是创业女性面临的共性问题。二是缺项目。农村妇女缺乏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措施、经营信息、市场经济等信息的能力,对致富信息获得不及时、认识不到位,部分有能力、有创业想法的妇女,苦于没有好的致富项目,不敢盲目投入,处于长期观望状态。

    3、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成效不显著。农村妇女培训需求存在“人多面广”的现状,目前体之间文化层次、技能需求参差不齐,对实用技术培训、家庭教育、健康保健、文体娱乐、法律知识需求各不相同,培训课题针对性、准确性略显不足。由于部分农村妇女自觉学习意识低,很多妇女被动或是盲目参加妇联系统组织各项培训,参训的积极性不高,认为自己就是家庭妇女,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,,对培训采取“混”的态度。部分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妇女,未能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创业或农业发展过程中,学用转化效果不明显。

    四、对策和建议

    1、加强思想引领,转变农村妇女创业就业观念。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。宣传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社会价值,用正确的理论影响并促进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转变,唤起女性主体意识,帮助其消除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陈旧观念,树立敢拼、敢创、敢干的新观念,鼓励妇女走出家庭,融入社会,发展自我。大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。通过深入开展“双学双比”活动、组织开展巾帼创业先锋事迹报告会、就业创业专题座谈会、现场观摩等活动,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新政策、市场发展新形势,帮助妇女及时了解、掌握和运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 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 在农村广阔天地展现作为、彰显风采。大力培育、选树巾帼创业先模人物。组织开展“优秀女企业家”、“巾帼致富带头人”等各类评选活动,树立和培养一批特色鲜明、效益突出的妇女创业致富典型,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妇女树立信心,自主创业,发家致富。

    2、整合资源,拓宽创业就业渠道。强化服务。联合人社局和相关企业,以女性就业需求为关注点,定期举办劳务洽谈会、农村妇女专场招聘会等活动,增强岗位征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优先选择服装加工、家政服务、商场、酒店等适合女性求职者的就业岗位,及时向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。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,加大农村妇女创业支持力度,在职业介绍、创业培训、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。强化引导。把培育、壮大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,充分发挥示范基地、家政服务业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,支持和引导建立“妇字号”专业经济合作组织、产业基地,并将其打造为就业安置基地、妇女创业示范基地、技能培训基地,帮助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,帮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,实现赚钱、顾家两不误,力争实现“创业一人、带动一片,转移一批、致富一方”的效应。

    3、多层次培训,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素质和能力。按照“按需施教、突出技能、讲求实效、提高质量”的培训原则,建立起“需求+培训”的新型培训体系。面向农村妇女骨干、基层妇联干部和返乡下乡创业女大学生、女农民工等群体, 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、电子商务、乡村旅游等示范培训,提高农村妇女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, 在更广领域、更深层次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;面向留守家园的地多妇女,提供更多的种植、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,组织农村妇女观摩高产高效农业项目,引导妇女调整种植结构,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或观光旅游农业;面向已经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女性,着力开展提升创业水平培训,依托女企业家协会和农村巾帼创业协会,充分发挥协会成员的优势和作用,实施一带一、一帮N结对培训,为农村创业妇女提供项目、信息、培训、技术等精准服务,帮助创业妇女不断提高创业水平,增强她们创优、创新能力。